官锦华:做路桥本土文化的守望者和传播者
政协委员官锦华身兼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路桥南官文化委员会客室牵头人、区作协主席、民盟路桥区支部副主委等多重职务,笔名李异,他坦言:“我成为政协委员已有一定年头,也提出过几个提案被政府重视、采纳,让我深刻感受到政协委员这一身份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倍感光荣和自豪,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时刻鞭策自己要认真履职尽责。”
笔底风云千万里
提起官锦华这个名字,可能许多人都不了解,但是说起作家“李异”,相信许多悬疑文学爱好者会感到熟悉。
官锦华作为一名职业作家,借着李异这个名字,留下了许多佳作,《迷离之水》《十二颤栗》《夜幽岛》《水精》《731谜咒》和《中央警卫》等。与郑九蝉、赵世文合著的《金头颅——抗日名将陈安宝传》获得浙江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他的《中央警卫》,则一举拿下“悬疑推理文学原创大奖赛特等奖”,奠定了他在国内当代悬疑文学的地位。在官锦华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不少路桥的影子,也让本地读者倍感亲切。现在,他又在尝试将自己的作品搬上荧屏。
“近几年都忙于本土文化相关工作,作为一个职业作家,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而且非常宝贵,只能是在闲暇时进行创作。”说起自己近几年的作品,官锦华表示作品大多还在筹备阶段,近期准备出版一本关于明代抗倭英雄的儿童文学创作。“现在的孩子了解的大多是全国性的英雄,对于自己本土的英雄知之甚少,我取材于一位本地抗倭英雄,通过自己的文字,让孩子们多加熟悉本地英雄,关注本地文化。”
聆听市井百姓声
对官锦华来说,政协委员和作家的身份并不矛盾,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具有相同的出发点,那就是为基层群众发声。他认为,文艺界政协委员应该在两会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两会提案、议案是直接表达,文学作品则是艺术地通过人物、故事来反映。”官锦华说。
作为文艺界别的委员,区域文化事业发展是官锦华颇为关注的重点内容。翻阅官锦华担任路桥区政协委员期间写下的提案,80%都和文化有关。他多次为路桥十里长街写提案,并执行主编《十里长街文化丛书》。
十里长街是路桥的‘本命街’,也是路桥商贸业和市井文化的发源地。近千年来,十里长街积累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是路桥的一张名片,也是路桥重要的旅游资源。多年前,官锦华参与了十里长街文化调研项目,成为课题组的主要成员。他参与评审并组织力量对这些文化资源加以挖掘、保护、活化,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研究会骨干成员的聪明才智,率团队对十里长街的文化遗产进行查考、建档,并完成了好几万字的关于老街的调研报告。
他在调研过程中撰写了《发扬宋韵文化,择址重建十里长街北宋名刹妙智寺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重视,长街宋韵文化和妙智寺等重要文化地标重现的也纳入到长街未来的设计中。
官锦华深知,不接地气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作为政协委员,有责任和义务为挖掘、弘扬文化并保护文化生态而尽力。他不仅身体力行,亲自走访调查,而且团结并带领团队共同挖掘、弘扬路桥地方文化,并将其成果回馈这方文化热土。为了深入探索路桥区政协文史委的重点课题《飞龙湖民间故事》,官锦华不仅把会议“搬”到山头,还带领一群作家深入村落向老人们采集民间故事。正是这些故事,才使得飞龙湖这方美景穿上了一件独一无二的人文衣裳。
除了为老街、飞龙湖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写政协提案,官锦华还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本土文化发声,早在几年前就写下了《深入挖掘地方文史 设立“文化寻根”项目》这样别具一格的政协提案,还深入参与区政协《诗画路桥》系列邮册的策划与文字创作工作及《路桥文史》的编辑工作。地方文史,是指地方的社会记录、历史变迁、民风民俗和文化发展进程等史实资料,既是反映地方发展变化的重要见证,也是地方文化的深厚积淀。路桥建区时间短,除了出版过零散的几部文史图书,尚未对地方文史做过系统性的调研和梳理,地方文史研究队伍也比较薄弱。而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他和地方文史前辈管彦达合著的《浙江文史记忆路桥卷》,较全面地记述了路桥从新石器时代到当下的历史文化,在这方面作了有意义的探索。作为南官文化委员会客室牵头人,他组织了进校园宣讲路桥本土历史文化、进村居文化润富等活动,参与多项有关本土文化的重点调研课题。
官锦华表示:“希望本区的文化建设事业能在全市乃至全国打出响亮的品牌,在新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文化发展取向,让路桥的文化品牌得到飞跃性的提升。”
(区传媒中心 阮雅妮)